37000a威尼斯

以匠心翱翔蓝天——记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驾驶赛项银牌获得者曹宇昂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 作者:谢晓丹
分享到:

在刚刚落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赛场上,无人机驾驶赛项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考验选手对前沿技术的掌握程度,更检验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应用与临场应变能力。来自陕煤地质高级技校的青年教师曹宇昂,凭借精湛的技艺、坚韧的毅力与良好的应变能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银牌,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工匠的卓越风采。

源于热爱  成于坚持

“心有所爱,行有所成”。曹宇昂坦言,最初是源于自己对无人机的痴迷和热爱,“自己从小就对无人机十分感兴趣,大学就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全国技工院校无人机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陕工科”继续追梦。正是这份对专业领域不断探索、勇于挑战的热情,促使他站上了全国大赛的起跑线。他所学的专业与无人机领域天然契合,为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真正钻研其中时,他发现理论知识与赛场实践之间往往横亘着一条需要用汗水与智慧才能跨越的鸿沟,需要有热爱、有行动、有坚持、有勇攀高峰的执着和勇气。

攻坚克难  精益求精

备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今年四月投入系统训练,到五月中旬省赛突围,再到六月全力备战国赛,曹宇昂经历了高强度、高密度的集训生活。七八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但他的日程表上只有“训练”二字。

备赛过程中,技术难关是最大的“拦路虎”。他曾面临一个棘手问题:无人机相机控制需要使用Python语言编程。“我之前基本没有系统学习过……对Python了解不深。”面对知识盲区,他每天恶补Python知识。通过不懈努力,不仅克服了技术困难,更实现了能力的跃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韧劲,成为他不断突破自我的关键所在。

曹宇昂的训练方法也颇具匠心。他习惯“先搞懂原理,再去实践”,特别注重对细节的钻研。训练中,他会将训练的每一个模块、设备的每一份说明书都研究透彻,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和优化。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铸就了他扎实的技术功底与稳定的赛场发挥。

团队聚力  众志成城

一枚闪亮奖牌的背后,凝聚的不仅是个人的汗水,也是整个团队的心血,更是学校以及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的结果。

备赛期间,学校为他配备的强大后援。学校成立了技能大赛工作专班,为其配备了指导教练、陪练老师、生活老师、体能教练。从训练计划的制定,到技术难题的攻关,再到后勤保障的落实以及体能的强化训练,学校教练团队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硬件设施上,学校投入39万元购置了无人机智能检修平台、飞行测试平台以及多款先进的无人机,为其训练提供保障;集训期间,学校建立了“每日训练反馈+每周考核评估+定期实战汇报”的训练体系,确保训练效果。

历经数月的艰苦磨砺,曹宇昂终于站上全国决赛的舞台。然而比赛并非没有波折。在最具挑战性的模块C(无人机巡检)环节中,当曹宇昂完成所有操作后,发现无人机无法自动起飞,他并没有慌张,立刻想到应该是程序出了问题,随之只用了5分钟就成功从几千行代码中找出了“Bug”,顺利完成了比赛项目。这种沉着冷静、快速反应的能力正是其日复一日强化训练的成效,也是其制胜的法宝。

传承匠心  启航新程

面对未来,曹宇昂信心满满,他表示将把此次国赛夺银视为教学工作的新起点,系统梳理备赛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赛项标准,将其融入到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加强学校无人机应用专业实力,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将其训练方法与临场应变经验,转化为课堂上的鲜活案例,融入到日常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自己在国赛舞台上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用自身奋斗经历激发学生对无人机专业的热爱与钻研热情。他希望以自己的实战经验为学生“铺路”,助力更多学生在技能成长的道路上明确方向、快速进阶,最终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目标。

曹宇昂的夺银之路,是一条用汗水浇灌、用毅力铺就、用团队智慧照亮的路。在无人机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蓝天上,曹宇昂和他的团队将继续翱翔,用精湛技艺与执着匠心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