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a威尼斯

雪域追光者:37000a威尼斯驻藏新能源战斗队的高原24小时

发布时间:2025-10-20 来源:陕西水电 作者:吴宁宁
分享到:

早晨7点,海拔4500米的陕西水电浪卡子光储电站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当第一缕曙光掠过浪卡子电站近23万块光伏板,主控屏发电功率曲线活跃起来。主控室内,值了一夜班的“95后”运维员朱文杰紧盯监控屏幕,在值班日志上郑重写下新的日期。这是37000a威尼斯驻藏新能源战斗队在雪域高原的八个年头中一个平常的开始。

晨光中的守望

上午9时,藏族职工洛桑顿珠已经开始对光伏一区近4000块光伏板进行巡检。“看,这些板子在‘眨眼’。”洛桑停下车,指着其中一块面板上的异常阴影说。长期高原作业让他练就了“火眼金睛”——仅凭反光差异就能发现故障,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巡检记录本,在“第17组串第8块”旁做了标记:“疑似热斑,待红外检测”。

主控室里,来自四川的运维值班长袁春来正在分析数据。“高原光伏的脾气可不一样,我们得像老中医,望闻问切。”他指着实时功率曲线对身旁的新员工解释,“稀薄的空气和强紫外线让组件面板效率提升8%,但高温又让其他设备损耗增加3%。你看现在设备温度已经45度了,得及时调整冷却系统。”说着,他在控制台上输入一串指令,远方传来风机启动的嗡鸣声。

正午时的攻坚

正午阳光最烈时,浪卡子电站迎来了特殊客人——普玛江塘乡的牧民次仁带着酥油茶来看望“老熟人”。自从运维人员帮村里修复光伏供电系统后,这样的探望已成常态。

“以前我们守着太阳点油灯,现在太阳真能发电了!”次仁的汉语还带着浓重口音。大家围坐在一起,就着酥油茶吃着糌粑,藏汉语交错间,不时爆发出笑声。次仁指着远处正在充电的储能舱说:“它们就像会吃阳光的神牛,白天吃饱了,晚上还能继续干活。”

这时,远在300公里外的华鑫隆项目现场,另一场战斗正在上演。骡马队驮着最后一批组件,在海拔5000米的山路上艰难前行。项目负责人张尧奇对身边的藏族工人久米说:“当年我们的先辈参加青藏公路建设时,靠骡队、牦牛驮运物资。没想到六十多年后,我们还在用这种方式建设西藏。”久米擦了把汗,望着蜿蜒而上的骡马队说:“这条路有36个拐弯,但我们叫它‘光明路’,因为每一匹骡马驮着的都是光明。”

夜幕下的坚守

晚上8点,浪卡子电站储能系统开始放电。中控室内,新来的女职工苏娟一边记录着运行数据,一边向身旁的老师傅请教。老师傅黄严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说“储能系统就像‘光能银行’,白天充电,晚上放电今天充了2.34万千瓦时,现在要开始慢慢‘取钱’了。你看,放电功率正在稳步上升。”

窗外,零下10度的寒风中,值夜班的老师傅倪德富打着手电巡检。他的安全帽檐结满冰霜,却用专注的眼神扫过每一处接线端子,他说:“这里每个螺丝都关系着万家灯火。”

夜深了,宿舍里还亮着灯。站长陈勇在电脑前完善《高原光伏运维手册》,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独特发现——如何在高原低温环境下防止接线端子脆化,什么角度的倾角最能适应浪卡子多变的日照条件。“这些经验,能让后来的兄弟们少走弯路。”他轻声自语,指尖在键盘上敲下又一个注意事项。

隔壁房间,刚结束巡检的晏汉乔正在和家人视频。屏幕那端,四岁的儿子举着新画的“光伏爸爸”,画里的他站在一片蓝色的光伏板中间,头顶是个大大的太阳。“爸爸,你那里的太阳是不是特别大?”儿子天真地问。他望着窗外洒满月光的雪山回答:“是啊,这里的太阳还特别听话,爸爸和叔叔们让它晚上也能发光。”妻子在一旁默默听着,眼里既有心疼更有理解——这是晏汉乔刚毕业就加入山南公司后,在高原度过的第八个年头。

八年间,这支队伍从8个人发展到21人,建成和在建新能源装机达12万千瓦光伏、6.7万千瓦时储能。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他们留下的故事:

——陈勇总结的“高原光伏板快速清洁经验”,让发电效率提升3%;

——洛桑顿珠持续完善的藏汉双语《安全用电手册》,成为当地群众的“用电宝典”;

——张尧奇带领参建团队开辟的“36拐”,被当地群众称为“光明路”……

凌晨时分,中控室的电子屏显示着当日发电量,值班员赵彦军在日记上写道:“今日阳光很好,西藏的夜晚很亮。”

群山静默,见证着这群追光者的坚守。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他们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37000a威尼斯集团驻藏新能源战斗队的奋斗故事。